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41天蜀商证券
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50个词条
01
前几天参加表妹的订婚宴,再一次让我感受到:当婚姻变成明码标价的交易,感情反而成了最不值钱的添头。
表妹的订婚宴上,姨夫斩钉截铁抛出三个条件:彩礼28万8,全款婚房加名,三金不能少于5万。
准妹夫苦笑着算账:这相当于他们家提前预支二十年积蓄。
这场看似喜庆的仪式,瞬间变成了婚姻市场的定价谈判。
而这样的谈判,正在无数个中国家庭中上演。
《让你爱不释手的超实用日常经济学》里提到:天价彩礼的本质,是婚姻市场的供需失衡。
在某些地区,尤其是农村,由于适婚女性较少,许多女性到城市工作后不愿回乡,且大多女性倾向选择经济条件更好的男性,这就导致男性找对象难。
需求远大于供给,女方家庭就有了议价权——“我家女儿这么抢手,当然要价高者得”。
就像书中说的,当需求远大于供给时,价格就会背离价值疯狂上涨。
当然,也不是所有家庭都遵循这个规律。
比如,老家邻居张叔嫁女儿时,只要了6万彩礼,还全部返还。
当时大家都笑他傻,直到她女儿婚后第二年,婆家主动给她买了辆20万的车——因为儿媳用彩礼钱支持女婿创业成功。
张叔后来说了句至理名言:“彩礼要的不是钱,是对方的态度和实力。关键是这笔钱最后去了哪里。”
这件事让我想起书中提到的经典案例——庄子与惠施关于\"大葫芦\"的对话:
惠施认为五石容量的大葫芦毫无用处,庄子却指出不是葫芦没用,而是不会用,\"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腰间做舟,浮游于江湖之上?\"
价值的本质不在于物品本身蜀商证券,而在于你是否能找到实现其最大效用的正确方式。
就像大葫芦不是只能当水瓢,更能成为遨游江湖的舟楫。
02
2023年江西某地“188万天价彩礼”上热搜时,评论区炸出无数现实案例:
河南某县彩礼均价38万,相当于当地农民15年收入
山东某村流行“三斤三两”(百元钞票称重约13万)
福建某地分“市场价”与“亲情价”,外人比亲戚贵一倍
这就像书中提到的“符号消费”——人们买的不是商品本身,而是它背后的社会认同。
当彩礼从“生活启动金”异化成“身价证明”,它的使用价值就让位于符号价值。
但年轻人正在用智慧破局。
豆瓣“结婚不如搞钱”小组里,23万人分享解决方案:
合资模式:彩礼嫁妆存入联名账户作为家庭基金。
价值置换:不要三金要技能培训(男方出钱支持女方考CPA)。
共同创业:用彩礼钱开夫妻店,有情侣用8万起步开网店年入百万。
对此,知乎有个高赞答案一针见血:
“天价彩礼的本质,是上一代人用旧地图给新一代人指路。真正聪明的夫妻,早就开始绘制自己的航线。”
03
那些砸锅卖铁凑彩礼的家庭,往往陷入了三个误区:
把彩礼当终点(钱留在娘家不动);
将女儿物化(明码标价);
追求短期利益(忽略长期回报)。
但其实,同样一笔钱,不同的使用方式创造的价值天差地别:
压在箱底的彩礼最终沦为的是贬值的纸钞;
投入教育的彩礼可以变成增值的人力资本;
创业启动金的彩礼则可能带来翻倍的收益。
劳力士手表之所以昂贵,不仅因为它的走时功能(使用价值),更因为它承载的\"成功符号\"(符号价值)。
但聪明的消费者知道,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拥有象征物,而在于创造真实价值。
参加表妹婚礼时,我发现了一个暖心转折:
她悄悄把28.8万彩礼转为教育基金,受益人写着未来孩子的名字。“这钱以后读书用,”她眨眨眼,“比存在谁家银行卡里都踏实。”
更妙的是,小两口用嫁妆钱买了套“老破小”做民宿,每月租金抵掉大半房贷。
明码标价的婚姻,最终伤害的是链条上的每一个人——被标价的她、被掏空的他、以及他们之间那份风雨飘摇的感情。
它伤害了我们对婚姻最本质的期待:那就是爱与陪伴,而不是买卖与算计。
破解之道,或许就像表妹最终做的那样,将这笔钱从“交易款”变为“未来基金”,从“买断费”变为“投资金”。
这或许就是婚姻最好的经济学:不让符号价值绑架使用价值,把所有资源转化为共同成长的燃料。
婚姻经济学真正的智慧,不在于谁赚了谁亏了,而在于如何把资源变成共同幸福的基石,而不是互相伤害的武器。
倍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