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博士
早已过了从心之年的卢延光,久违地放自家“孩子”出来参展了,参加的还是联展。
卢延光 《长生殿》
如卢延光一般佳作不胜枚举,一部作品便获国奖无数的大师级连环画家,以往办的主要是独立个展。
即便参加联展,也多是国家级联展,譬如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。
但今年五月,他的代表作之《长生殿》连环画、“百图系列”,登陆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举办的GAS插画艺术展。
于是,第一批来到展区的游客炸锅了,第一次看见卢延光《长生殿》的读者震惊了。
01
差点被画烂的《长生殿》
却被他画成人生代表作?
那个年代的《长生殿》,或许就像现在的《聊斋志异》,是画师眼里传统文学作品改编的香饽饽,大热门题材之一。
尤其当年还没有出现二次元的概念,更没有什么动漫作品充入闲暇生活,对创作题材的限制也大。
所以真要论起来,创作过《长生殿》的连环画、插图的大师,恐怕比现在创作《聊斋志异》的青年插画师多得多。
比方说金哥曾为大家介绍过的国画大师,就画了国画长卷《长生殿》。
戴敦邦 《长生殿》
注意!这不是戴老《长恨歌》系列,想看《长恨歌》系列的朋友也可以走进GAS插画艺术季现场观赏哦~
卢延光也是“《长生殿》大军”里的一员。只不过他1984年创作的《长生殿》却并非彩图,而是造型清丽、极具东方美特色的黑白连环画。
《长生殿》,昆曲经典剧目,后亦为京剧传统剧目,本是清初剧作家洪昇创作的一部传奇(戏剧)。
它以安史之乱为背景,参考了大量民间传说或前人同题材不同体裁的创作(如《长恨歌》)集合改编而成,是关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一支爱情故事。
然而卢延光的《长生殿》之所以在“黑白的世界”中脱颖而出,一是因为他在创作中注入了时代的印记,毕竟优秀文艺作品都是紧跟时代的;二是他在原有爱情故事中注入了自己的理解。
还有第三点——即是他独树一帜的绘画手法与风格。
卢延光画连环画,极具个人特色。
线条干净流利,画面层次包罗万象,十分善用点、线、块的疏密构成黑白灰的节奏关系,中间色尤其丰富。
卢延光当时对“装饰性”的理解与应用,在当时看来是相当超前的。
人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,对画中任何元素的造型,都源于现实生活而基于自身艺术想象。因此创作者在画某个物象时,通常都会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夸张和变形。
这也是卢延光画中出现最多的手法之一,更是许多人研究他作品时关注的重点之一。
不难发现,卢延光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刻画那些骁勇善战的将军形象。那既是将军,就得配战马。
卢延光笔下的战马与真实战马的规格不同。他的马没有修长的颈部,小腿部分也异常纤细,惟有中心躯干部分却膘肥体壮、气势昂扬。
虽说这种适度的变形会使这马失去一部分真实感,但却很好地融入了画面环境。
再有,在卢延光连环画《长生殿》中,对女性的刻画颇多。其中一幅刻画的大约是唐明皇在去向什么地方的途中,思及杨贵妃的画面。
而在这幅画中,杨贵妃作为绝对的主体,占据了画面的四分之三,剩下的四分之一则是坐在御辇上的唐明皇和他的仪仗。
被夸张放大的杨贵妃,被压制缩小的唐明皇及宫女。
不知这情绪究竟是“回眸一笑百媚生,六宫粉黛无颜色”的痴恋,还是“芙蓉如面柳如眉,对此如何不泪垂”的思忆。
不同的身形比例与服饰刻画程度,不但使画面主次明了、层次丰富牛博士,还增加了品茗图画的余韵。
可以说,读者对一幅画的发散与想象,有时恰恰是创作者本身的刻意引导。
有时空寂,其实充实。
而有时丰满,却是孤寂。
这是画家与读者之间的羁绊,也是共享的乐趣。
02
只是换了一支笔,
他坐上了“线条大师”宝座!
连环画《长生殿》固然是卢延光不可不说的那些代表作之一。
可是他最负盛名的,应是历时十载才完工的“百图系列”。
卢延光“百图系列”之《一百仕女图》
刻画了来自上下五千年历史五百位人物的百图系列,创作于1982年,正是卢延光创作《长生殿》连环画的前年。
这一系列共有五册五大主题,分别是专程严格考据过帝王冕旒衮服的《一百帝王图》,取法陶俑造型的《一百仕女图》,融合敦煌壁画与民间年华元素的《一百神仙图》,溯源犍陀罗艺术的《一百僧佛图》,以至拙至朴线条描至精至纯风骨的《一百儒士图》。
百图系列最初先由广东新世纪出版社出版,谁承想一面世便引起业内格外的注目,台湾、香港及新加坡等地也纷纷出版了中文版与英文版。
历史千百年来为诗人画家援引为灵感的人群,都在百图系列中被卢延光“雨露均沾”地画过。
原本最为艺术界盛赞的是《一百僧佛图》,但是在各篇对他的专业研究论述或业余爱好赏析中,最多被提到的实则是《一百仕女图》。
卢延光本就十分擅长画仕女,更有意思的是,他也是在创作《百女图》时,进行一次技术上的重要突破。
“中国的艺术是线的王国,对中国人物画的革新更应以线为主导,这是中国艺术之根本。”
彼时的卢延光是秉持这样的信念去构思《百女图》的。
当时受到西方比亚兹莱、“包豪斯”风格、蒙德里安等西方绘画大师或流派线条艺术借鉴的他,寻到了一个突破口。
奥伯利·比亚兹莱(Aubrey Beardsley)
“包豪斯”风格
蒙德里安皮特·科内利斯·蒙德里安(Piet Cornelies Mondrian)
在卢延光早期撰写的一篇名为《 <百女图> 遐想》的短文中 (现留存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),他曾提到《百女图》是他对“线的速度与节奏”的一种探求。
创作《百女图》时,卢延光弃用中国传统字画工具毛笔,改用当时专为工学图纸绘制的针笔。
“用工具界出的排线,更赋予线以现代感。”
他开始频繁用线条来表现人体的虚实关系,用线条表现物象的形体轮廓和内部结构,更用线条表现一切抽象的、不稳定的、不确切的形象。
由于借助针笔工具较之毛笔更“快、精、标准”的优势,卢延光的草图都是一气呵成、一箭中“的”,灵感涌现得也更快。
更重要的是,他心心念念想要实现的中国线条艺术的“现代感”,已近在咫尺。
此时的卢延光,又一次建立起自己独特的“线条王国”。
03
用物象造型传递本真
这是“野生动物”的智慧
虽然是我国的艺术大师,但喜欢卢延光的外国艺术家不少,知名的亦有,比如画作被评为“古朴优雅,浪漫有度”的皇名月就是他的粉丝。
皇明月 《中国帝王图》
而卢延光,粉丝众多,“外号”也多。
诸如“全国连环画十家”之一、“中国线条大师”、“中国的‘比亚兹莱’”、“中国黑白装饰画之王”等,几乎总结了他全部的绘画特色。
事实上,不少画师都较为忌讳别人说自己“借鉴”了谁,自己更是不会主动提起,毕竟一不小心“借鉴学习”就要被误解为“抄袭”。
但卢延光却从不讳言。
他自称是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“野生动物”,大概正是因为这一点,他才没有收到传统美术教育理念的限制,全靠自己吸收理解周围的艺术语言。
如他早年在国家艺术基金的一个采访中,和采访者聊到西方画派那般。
他说西方人是很现代的人群,他自己正是在看到康定斯基、克林姆特等艺术家的画作后,迎来了再次改良、菁纯技艺的契机。
事实上,卢延光对绘画的追求,本质是对人文精神与文人风貌的追求。
他在中国人物画群峰之中,尤其喜爱李公麟。他认为李公麟的唐人物画中,有“中华民族博大、奇雄、坚忍、挺拔,无丝毫奴性和衰弱感的美”。
李公麟 (西元1049-1106年) 北宋
“无天地之正气便无画中生命”,这是卢延光创作《百女图》时紧抓不放的精神实质,也是他把握美感的标准。
而他在《百女图》《百帝图》等创作中喜欢画的装饰性元素,也不是随手画的圆形正方形等常见几何图案,而是将传统文化中那些具有深刻寓意而又造型简单的意象变形,作为装饰图案。
卢延光并非只画“黑白”与“线条”,他后来也画缤纷山水。
“逸笔草草,潦写胸中逸气。”
他喜爱元画风范,认为元画中自有一股胸襟与气度;他还瞻仰古人不打草稿,不先想构图,只跟随心意之所到,随感情的起落而起落的快活。
卢延光的山水画
他认为倪瓒提出的“重视过程,不重视结果”,就是最现代的艺术与人生的方法与经验。
所以卢延光画山水画,就是或从石头开始,或从草木开始,逐一按照中国人自古生活的逻辑去思考。
“我要在什么地方种些树”;
“我沿着一步一景的屋、桥、石林走过去,路的尽头有什么”。
然后,再加入他所追求的现代味道——工整的圆点。
无功利的创作态度其实是艺术创造的真元。
“我的山水画有各种各样大小工整的圆点,代表青苔、树叶,甚至什么也不代表,只是节奏。”
用物象造型传递本真。
这大概就是“野生动物”的智慧。
【征稿信息】
第四届CIAC征稿开始啦!
15w+奖金,四大赛道,大咖评委阵容
也许下一个插画新星就是你!
(点击下图查看征稿详情)
【赛事合作伙伴】
倍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