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本文开始联丰优配,笔者准备写一写
中缅铁路系列
。
还是从缅甸铁路发展的历史源头说起。
首先,
勾出一个轮廓:
缅甸的第一条铁路,是从
仰光到卑谬
(记住这个名字),于1877年建成投运,是英国修的。
十二年后,也就是1889年,英国将铁路
从仰光修到了曼德勒
。
到1914年,英国将铁路
从曼德勒延伸到密支那、腊戌
(这两个地方更重要)。
看一下简图:
展开剩余89%上面这个线路图,到现在有百余年,可以视为
缅甸铁路的主骨架
。
在1948年以前,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,被称为“英属缅甸”。这是英国通过发动
三次英缅战争
获得的。
而
缅甸的铁路发展历史,与这三次战争息息相关
。
前两次英缅战争(笔者注:第一次1824年3月-1826年2月,第二次1852年4月-1852年12月),英国获得了
六块区域
,分别是阿萨姆(今属印度)、
曼尼普尔联丰优配
(今属印度)
、卡恰尔
(今属印度)
、阿拉干、丹那沙林和下缅甸。
看图:
上图中的
阿萨姆、
曼尼普尔、卡恰尔
,是当时
缅甸贡榜王朝的藩属国。上图中的
阿拉干、丹那沙林、下缅甸
,是当时
缅甸贡榜王朝的三个沿海省。
两次英缅战争后,
英国将阿萨姆、
曼尼普尔、卡恰尔并入英属印度
。而将阿拉干、丹那沙林和下缅甸三地,则成立了英属缅甸,以仰光为首府。
而缅甸贡榜王朝,则废弃旧
都阿摩罗补罗,迁都至“金城”曼德勒,偏安上缅甸,
成为一个内陆国。
这里笔者重点说一下这三个地方:
仰光、卑谬、勃固。
看图:
两次英缅战争,英国都是
先登陆仰光,以仰光为大本营
,然后兵分两路:
一路走水道,占领卑谬联丰优配,一路走旱道,占领勃固,从而决定胜局
。
尤其是卑谬
,沿伊洛瓦底江北上,可直接威胁缅甸中央政权所在地曼德勒,如果势头不好,可沿伊洛瓦底江南下,或退至仰光,或退至勃生。
缅甸自古就有上缅甸和下缅甸之分,
卑谬正是两者的分界线
。从卑谬往东,经东吁,可通往泰国的清迈。
勃固也同样据有重要地位
,从旱路北上经东吁,一路进逼内比都(今缅甸首都)、曼德勒,与西线伊洛瓦底江水道相呼应,像两把钳子。事实上,第三次英缅战争采用的就是这一策略,只用了两个星期,就拿下了上缅甸。
这是从勃固北上,
从勃固往东往南,就是两百公里之外的毛淡棉
(孟邦首府),经毛淡棉顺势南下总揽
丹那沙林省
(到泰国和马来西亚)。
可见,
占据仰光、卑谬和勃固这三城,进可攻,退可守,互为犄角
,是决定缅甸生死的罩门。
因此,两次英缅战争后,英国就开始了“仰光-卑谬”、“仰光-毛淡棉”的铁路踏勘和修建工程
。
最终,“仰光-卑谬”段于1877年建成投运,“仰光-毛淡棉”段于1883年建成投运。
这两条铁路的建成,标志着英国稳固了对下缅甸的直接统治。
时间来到了1885年。
英国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。
战争的导火索,是缅甸与法国签订了一份《法缅联合抗英密约》。
当时的法国,已经控制了越南、高棉(今柬埔寨),以及老挝部分领土
,法国在中南半岛的积极扩张,令英国感到不安。
于是,英国趁法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,借口
采伐柚木案,
用两个星期的时间,占领缅甸首府曼德勒,一举吞并了上缅甸,贡榜王朝正式灭亡
。
1886年,中英
在北京
签订《中英会议缅甸条款》,清政府承认英国对缅甸的宗主权。
至此,缅甸完全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。
再看看这幅图:
英国占领上缅甸后,为加强对缅北的控制,开始修建
从仰光到曼德勒的铁路
。这条铁路于1889年建成通车。
在“仰光-曼德勒”段铁路建成通车之前,英国已经开展了
从曼德勒到我国云南的铁路线路踏勘
。
有两条线路:
一条是从曼德勒到密支那,一条是从曼德勒到腊戌
。这两条铁路于1914年建成。
这个时候,
缅甸铁路网主骨架已经基本成型,呈鱼骨线分布
:由
纵贯南北的仰光至密支那铁路,以及曼德勒至腊戍、勃固至椰城、仰光至卑谬等铁路干线为骨架构成。
看图:
从1894年-1900年,英国远东情报局局长戴维斯,数度出入云南,并写成
《云南:联结印度与扬子江之间的锁链》
(Yunnan:TheLinkbetweenIndiaandYongtzeRiver)一书
在书中,其提出
滇缅铁路的路线
是,
先由腊戌延伸至滚弄,然后从滚弄至云州,再延伸至昆明
。
那么,接下来,滇缅铁路是怎么生起的?其又与滇越铁路有什么内在关联?清政府与英法是如何博弈的?
感兴趣的读者,可关注本头条号联丰优配,下文继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